2月初,假日加班的那一天,僅是簡單的監工,但還是得加班。閒著閒著,便和業者聊起天來。
對方說過年的時候他們一家去台東玩,所住的民宿背山面海,風景相當美麗,讓他們一家不禁想要今年再去一次。
我沒問民宿的名字,僅覺得「台東」這名詞離我的記憶好遙遠。前年四月和同事去了花蓮,去年同樣四月去了宜蘭,但我對台東的記憶僅停留在「似乎是大學」的時候。
回家和妹聊起,他馬上鼓吹我二二八連假可以去啊!我也沒多想就答應了,隔日趕緊詢問當時一起聊天的業者朋友民宿的名字--「酆哥草堂」。
一開始因為決定得晚,加上連假所以星期六日根本沒有房間了,我們協調好那就星期一出發好了。這麼一來,就有房間了。
火車也因為連假關係很難訂得到票,虧我這冰雪聰明的腦袋(只有要玩的時候才派得上用場),幾次峰迴路轉的訂票手續之後,終於完成了此次的台東行。
☆☆☆
早上五點半起床,坐六點半的火車,到台東已經中午十二點半了。
到了台東之後,天氣好得不像二月該有的氣溫。看到大車站前面的廣場大到可以打棒球,而且連要吃個東西都很難找,因為太空曠了。後來我們的中餐還是在車站買了池上便當吃了抵餓。
租好了車子(第一次自己租汽車出遊),其實我們也沒什麼計畫,就看到什麼就停下來走走。
小野柳→加路蘭休憩區→都蘭糖廠→東河包子→朝「酆哥草堂」報到。
一個下午其實也只有晃了這幾個地方,小野柳的奇石怪岩、適合放風箏的加路蘭、充滿人文氣息的都蘭糖廠、人龍常列的東河包子,看到的是與我十年前的印象迥異的台東。
尤其是都蘭糖廠。當天下午正好有創意二手市集,我們看到海報的時候,已經接近黃昏、人家要收攤的時刻了。但昏黃的陽光下,反而讓廣場的人文藝術氣息越發濃厚。
擺著小攤的年輕人們有種波西米亞的懶散風情,敲打著樹皮書皮、雕刻著重大樹根的藝術家有種令人傾仰的率性。突然發現,自己怎麼離這樣的人、風景、環境如此的疏離。
我生活得如此拘謹、膽戰心驚、毫無質感,我變得乏味、無趣、乾枯,生命枯槁到連再利用的價值都難以尋找,現在的我,看不到生活的意義。
沒想到,才到台東不到六小時,感受到的不僅是初春的體溫,還有對自我的反省。
到都蘭糖廠,這裡倒是發生了一個大笑話。
我們是在加油站看到都蘭糖廠的活動海報的,馬上向加油站的工作人員問糖廠怎麼走。
工作人員指著一根大煙囪說:「就在那裡,有根煙囪那裡。」
結果妹聽不清楚,還很大聲地再問一次對方:「啊?哪根囪(蔥)?」
我笑到快暈倒~哪根囪ㄌㄟ!
☆☆☆
幸好有先在網路上找好酆哥草堂的詳細地圖,不過對於現在先進的社會來說,拿著列印下來的地圖開車的人應該不多了。
我們準備開進草堂時已經天黑了,草堂的招牌小到要拿老花眼鏡來看,越開上山越覺得不對勁,已經開了應該有五百公尺了,怎麼連個燈都沒有,陰風倒是陣陣吹來。
終於我們看到了一小片水泥地,耶~有燈了!我們終於到了,不過冷汗也冒了不少。
下車表明我們是當晚的住客時,老闆的酆哥和其他房客都相當驚訝我們兩個女生怎麼會自己開車進來,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找不到路,都需要老闆下山去引導上來。原來,列印的地圖還是很厲害的。
我們都沒有帶相機,所以這次的相片都是用糟糕的手機照的,要看詳細的草堂介紹可看其他人的部落格(其一、草堂的)。
隔天一早,妹堅持五點要起床看日出,結果雲霧過大,只看見陽光露臉,看不到太陽本尊,只好又回頭睡回籠覺。
待霧氣散去,陽光盡灑在大海微波上,沒有任何一個早晨可以如此奢侈的。
二二八的台東天氣簡直是夏天,我們帶去的外套已變成累贅,幸好我們是租車行動的。
吃完早餐、和其他房客打屁了一會兒,我們又跑去賞海了。光是坐在草堂的庭院裡,躺在搖椅上閒晃,像拋棄了所有生活瑣事、無事一身輕般的快活(雖然這一切都是鴕鳥心態造成的)。
約十點的時候,有兩對年輕的情侶向酆哥要求要去後山探險,我們也就跟著一起學習如何開高爾夫球車,往後山前去。
原來後山的五線有這麼多公家設施卻都被閒置廢棄,沒有酆哥帶領,我們也不知道可以走後山。
這麼一圈下來,也已經中午十二點了,待在台東的時間只剩下三小時。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幹嘛浪費錢只去了那幾個地方,但是對我而言,這是趟更新腦內台東資料庫很重要的一次旅行。
明年春天,我一定還要去!要跟的,記得報名ㄋㄟ!
早晨的美麗海洋,雖然我的手機照不出更美的顏色。
所謂「那根囪」的都蘭糖廠,現在附近開了咖啡小店、手工巧克力、手工麵包等,當然還有最重要的藝術家進駐。
進駐糖廠的木雕藝術家,其中一個作品是日據時代長了翅膀的原住民老兵,我相當喜歡。
二二八的中午停在路邊的「小魚兒的家」用輕食。
這個角度的海岸讓我想起了首次去沖繩名護、坐在一旁吃珈哩的海岸。